- 大三,是准备考公务员还是准备考研,能同时进行吗?
- 五福临门家富贵万事如意人吉祥哪是上下联?
- 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 教科书中无格律,考试也不会考,那么大家的格律知识从学哪来的?
大三,是准备考公务员还是准备考研,能同时进行吗?
暑假正在一点点的溜走,现在大三的同学,开学就要大四了,对于大四的毕业生而言,无非就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升学,即考研;二是找工作,而找工作又分为两条途径,一个是私企的工作,一个是参加公职类的考试。
1、考研
如果你决定考研了,就要静下心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安心备考,考研的路并不十分好走,一定要坚持,同学之间有找到工作的,可以同喜,但是不要过分羡慕,考研最忌讳的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定不下来,学习效率自然低下。
2、找工作
这里指的找工作,主要是到私企找工作了,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的重要,直接奠定了你以后的职场态度,同时,在找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谨防骗局,凡是让你先交钱(工装费等)或者押证件原件的,都不要相信,大四找工作的最佳时机是年后的2-4月份,这个时间段招聘是最多的。
3、参加公职类考试
这也是参加工作的一种,但是这条路如考研一样,需要沉下心来,所谓公职类考试就是指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考试,这类工作都需要参加正规的招聘考试,同样并不简单。
如果决定想要进入体制内工作,那就安心了解考情,然后进行备考,很少有学霸能将考研和考公务员同时准备的,因为两者难度都不小。
大四这一年可以参加的公务员考试,第一次是2019年10月中旬发布公告的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应届生身份参考会有特定职位,比较有优势;第二次的2020年3月份报名,4月下旬笔试的各省公务员考试,同样可以以应届生身份报考。
不管选择哪一条路,作为成年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个中辛苦也只能由自己承受,马上大四了,意味着我们很快就要脱离学生的身份进入到社会,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加油吧!
大三,准备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能否同时进行?针对两个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01
看发展目标
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这一年,在我看来,完全是黄金时间,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都非常有优势,而且是极有可能成功的。
那么,到底是考研好呢?还是考公务员好呢?这个就要问问你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如果你想立即就业,过上安稳的生活,那考公务员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想继续学业,那自然选择考研。
02
看个人能力
第二点,就要看个人能力了。
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虽然有成功的可能,但也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且需要一定的个人能力。
如果你很擅长学习,那不管选择考研还是考公务员都是可以的,甚至可以做两手准备。但如果你学习能力一般,又想一年上岸,那就二者选其一。
如果你觉得对你来说,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都是可以的,但一年上岸有点难度,那我劝你选择一个比较容易考的研究生,争取一年成功。
不过,没有什么事情,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都要努力。
最后,祝你成功!
如果是想继续去深造的话,建议学校选好一点的,211、985、双一流,现在的很多照招聘都是针对这些学校的,特别是像一些大城市,没办法这里就是这个门槛。如果不是特别好的学校的话我觉得考公务员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考公务员期间其实还是可以念一个在职研究生的,社会带来的工作经验肯定比读书的来的多。
大三,马上面临毕业,提前准备对自己有好处。考公务员意味着要马上工作;读研,那么还要继续学习深造。考研,每年一次;公考,每年可参加国考、省考等多次。至于怎么选择,要看你的个人情况。
可以同时进行,意味着你要做好两手准备,投入的时间精力要多些。一方面要准备考研的复习,这个要根据所选择的学校、专业进行系统复习。读研,除了要复习英语等公共科目外,还要学习专业课知识,一定程度上要求你对这个专业不但要熟练掌握,还要继续深入钻研,能有自己的见解最好;当然,这个需要不断的积累。另一方面考公务员,需要系统复习申论、行测、面试等内容,这些内容在你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都接触过,可能没有系统学习,要想考上,也得下翻功夫。
但是,我想说,考研的复习方法和考公务员还是有区别的。考研,专业知识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度复习;而公考的复习,与学术知识的复习有些差别。特别提示,不要用学术研究的思路进行申论的复习,否则成绩会不太理想。思路很重要,这一点一定要把握好。
当然,不管考研还是公考,一定要结合自身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出选择。
首先可以很确定的说:不能同时进行。不是因为考试时间冲突,而是这样的决定不负责任且成功率很低。
不要说身边有人就做到了既准备公考也准备考研还都考上了这样的个例。这不仅需要努力,需要时间,还需要运气。
考公务员和考研考察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实践性灵活运用的知识,另外一个是较为深入的专业水平知识,复习的内容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想直接参加工作还是对研究生生活有兴趣呢?
列一个清单让自己明确一下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方向的理由有哪些,再去决定究竟去选择哪一个。
如果你更加偏向考研的话,这是需要长时间来准备的,从三四月份的英语基础学习,专业课课本学习,到最后大量专业课内容的理解背诵,政治英语的精确把握这都是要下很多功夫的。
甚至在专业课选择,考试院校的选择,复习资料的选择,了解命题特点等事情上都需要耗费一番功夫。
那么如果还是倾向于公务员考试,那么10月份的国考,来年4月份左右的省考,你都可以参加一下。
因为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每个岗位的竞争者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想要在毕业之后可以如愿考上公务员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要弄清楚行测试题中每一个部分的出题规律,题目技巧;也要锻炼自己申论文章的文笔和写作手法,需要大量的做题和动笔写作。
所以这两个考试,虽然看似在时间上不太冲突,但复习时间、复习技巧、复习内容都不能相互配合,所以秉持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原则,还是选择其中一个比较好。
总结:不管是考研还是考公,任何一个都是有难度的,要做好不能一次上岸的准备,所以必须要尽全力去备考。
小提示:如果在十二月月底研究生考试结束后,自己感觉到自己的答题把握不大,分数不能过线,你又不想再来一年考研二战的话,可以选择复习三四个月参加一次公务员考试,还有各省市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都是很多的,毕竟都是机会,不一定哪一次机会就是属于你的呢。
五福临门家富贵万事如意人吉祥哪是上下联?
上联:五福临门家富贵,
下联:万事如意人吉祥。
注:
¹)对联规矩是 “上仄下平”,“祥” 是平音,自然是联尾。
²)把上联贴在自己面向门的(右)手边,下联则贴在自己面向门的(左)手边。
对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扩展资料: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问题:现在有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为什么他们都会写上七律二字呢?
前言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会写,但是写不好,这种情况冠上七律二字无可厚非。
另一种现象,是不懂七律的规则,但是也常常冠上七律二字。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
一、七律之规
七律是七言八句,中间二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要粘连,平仄要合规,押韵要一韵到底。
相见时难别亦难【难:十四寒 】 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残:十四寒】 押韵平平平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干:十四寒 】 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仄仄仄平平仄仄
夜吟应觉月光寒【寒:十四寒】 押韵仄平平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鸟殷勤为探看【看:十四寒 】 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不懂
很多人对于格律诗词不甚了解,常常误解字数对了,就是诗词了。
除了不懂格律却冠以“七律”的诗以外,我们还常见到很多不知道依谱填词的“词”。这类“作品”,老街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可以自己网络上找找。
我们看一首黄庭坚的《雪花飞》
黄庭坚
携手青云路稳,天声迤逦传呼。袍笏恩章乍赐,春满皇都。
○●○○●● ○○●●○△ ○●○○●● ○●○△何处难忘酒,琼花照玉壶。归袅丝鞘竞醉,雪舞街衢。
○●○○● ○○●●△ ○●○○●● ●●○△
和格律诗类似,词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自己的规则,需要按照词谱来填写。
三、拗体与创新
我们看唐诗三百首,会看到好多不符合格律的五律和七律。这里有一些拗体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句是拗体,下句救拗。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被人称为半古半律的七律。
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一部分完全不懂的人以外,还有一些懂一些皮毛,但是不喜欢严守规矩的“诗人”。
这些人比较喜欢创新,因此也喜欢把自己的诗冠以七律、五律。这种创新诗人,常常引起争议。这里也不举例了。
结束语
对于刚入门的朋友 ,七律相对来说比较难。因为规矩一环套一环挺烧脑。但是真正学会七律以后,一般不会认为七律难,而是作诗难。
无论任何一种形式的诗词,规则如同公式,熟悉了就不是问题。难的是真正创作出优秀的诗词,好诗并不在于是不是七律、五律,四句的绝句写好不易,长篇的古风写好也不易。
@老街味道
严格意义上来说七律的平仄格律只有四种情况。
一.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律诗的标准格式。在每一句的平仄中又有135不问,246分明的说法,同时又有杜绝三尾和孤平的要求。也有些变格,比如拗救,创作中是不提倡的,非不得以尽量杜绝。
另外七律还有其他的要求,若细说恐怕要出本书来。比如用韵就有用韵十三法。列举了包括挤韵,撞韵,重韵,哑韵……等等,其中中间几联要求对仗,又有合掌,粘,对,等问题。
总之的确要求很多,写作难度大。造成现代好的七律网络上不多见。往往有许多作者啥都不问,认为七言八句就是七律了。这是个误区。但还不能说,他们认为格律限制了创作,应该创新,这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说法。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的格式与要求。正如足球有足球的要求,排球有排球的要求。
也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认为写什么,怎么写的你的自由,你可以写七言八句五十六字,但是如果不合七律格式要求,就不要冠以七律之名,正如你唱的流行歌曲很好听,你偏偏说你唱的是京剧,还要别人承认你唱的是京剧!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贻笑大方!(个见)
现在好多作者都写不好七律,但是他们在自己的古体诗上都要写上七律二字。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个人爱好
作者本人特别喜欢古体诗,由爱好而欣赏,继而模仿书写。虽然明知道写得不好,但精神可嘉,属于不知不可为而为之,出发点上没有可责怪之处。
(二)诗词功力
作者想要写作一首合乎规则的七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但要熟读诗书,还要熟悉《联律通则》等用典规范。
七律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不像古风和绝句等容易上手。
要想写好七律,不如先学习古风,培养语感。
然后,可以从绝句入手练习,经年累月,或许可以炉火纯青。
(三)对联基础
七律的重要特征是要有对仗,对联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颔联”和“颈联”是七律的点睛之笔,联律不过关,妄谈七律。
(四)意境优美
诗词古雅,意境优美。形神毕肖,传承文化。泱泱大国,后继有人。如是努力,实乃幸事。
以上观点个见,不揣浅陋。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观点:
1、不能说很多人写不好,网上还是有很多写得不错的;有部分写得不够好,确实是,我就是其中之一。
2、基础:首先要弄清楚七律的基本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求变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是要理解好的。
3、押韵:如果是用“新韵”就要特别注明;不然就理解为用的是”平水韵”;容许“孤雁入群和孤雁出群”,但尽量少用。
4、诗的初稿完成后,要检查会不会有“重韵、挤韵、出韵”等在用韵方面问题。
5、对和粘:失对和失粘都是大忌,要注意。
6、每句的词组排列尽量做到有变化。
7、用词:尽量古语来表达现代生活。最好不要用成语。
8、典故:如果一首诗能够引用到一些典故,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确实,文无止境,要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很多……
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他们以为七言八行就万事大吉,一般人却不愿也是懒得学,便自以为是,但你别批评他,如果你指出他的谬误,那就麻烦了,最后会脑羞成怒而出言不逊,漫骂真至被封楼。不要理这种人,不管他冦以代么名号,头条里还是要看文彩的。
教科书中无格律,考试也不会考,那么大家的格律知识从学哪来的?
只要古诗词还没有从教科书里完全消失,相信,教科书也罢,大纲也罢,都不会完全放弃对格律知识的介绍和要求,而且,这也应该是对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一个基本要求,不同的是各人的程度肯定有所不同罢了。至于你所谓的“考试也不会考”的话,更是让人无语……因为你所说的“大家”,应该不会是特指应试教育下的诸众莘莘学子吧?老中青幼,七十二行,我们如果把社会上所有人的兴趣爱好和日常习俗都紧紧束缚在“考试会不会考”的桎棝下,未免有些太狭窄了吧?举个例子,考试不会考吃饭,但人人都会吃……精神上的食粮享受同生存的需求同样不可缺少!
至于格律知识的学习,在现代社会途径很多。除了有关诗词格律知识介绍的书本外,网络上的的各种讲座及普及介绍,还有拜师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 熟能生巧,有志竞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谢邀。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每一个熟悉格律知识的人来说,就是自身的精进过程。
教科书中确实没有提到格律,考试更加不会考。那么大家的格律知识从学哪来的?
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必然能为初学格律者提供一些借鉴。
其实大多数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平仄”这个概念了,也知道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同时也很喜欢教科书里面古香古色的诗歌,知道绝句、律诗、歌行体。这些名词教科书虽然不讲清楚如何区分,但是大致还是会提到。而平仄知识来源于一些粗浅的对对子的知识,后来大致就知道《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最早的大概来源是相声《对对子》,就是后来小岳岳在春晚上说的那个。
但是并没有将平仄和诗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普通人可能在完成整个正常教育阶段的古文学习,也并不知道有平仄格律、古体近体、新韵古韵这些详细知识分类。
为什么呢?因为毫无实用性。哪怕是建立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爱好,也不过浅尝辄止,看看诗词赏析文章,朗读一下李白杜甫的大作,便忙不迭地丢开这些不实用的吟诵写意,转身进入对社会物质生活、技能的追求,或者是对生活有确切提升感的西式浪漫之中去了。现代人对古诗词的爱好,也就是浅尝辄止、叶公好龙。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反对平仄格律,深信平仄格律是自由表达的枷锁的原因。
因为没有实用价值,没有人愿意花金钱一样的时间去务虚。所以干脆反其道行之,因为不懂而反对。
平仄格律知识其实简单得很。
分清楚汉字平仄,掌握四种基本平仄格式。如此而已。
而真正的诗词爱好者,会愿意花时间来大量阅读古诗词,然后在阅读中就会发现问题。为什么那些四句、八句的诗念起来节奏感非常强,发音从来不会拗口?为什么长短句有些是古体诗,有些却是词牌?为什么八句诗的中间二联总是对联?在大量的阅读下凸显出来的规律就会逐渐清晰。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有了学习平仄格律的动力和基础,缺乏的就是醍醐灌顶的点拨。
而这种点拨,可能是文字,就像我以前写过的《无须死记硬背,20分钟教会你推导近体诗的平仄》这种文章,就可以清晰地告诉你平仄格律的逻辑关系。当然也有朋友说看不懂,其实还是读得太少,自己于古诗词音律方面的感悟太少,或者根本不知道平仄怎么划分,那又怎么看得懂呢?
也可能是教授专家的讲座,也可能是某人的一段视频,平仄格律知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复杂。头条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专栏,曾经也有朋友要我写个近体格律诗方面的专栏,不是我写不了,而是我觉得这点知识写专栏没有必要,我前面的文章都陆陆续续地讲到了平仄知识的各个方面,而且浅显易懂,只要大家是真心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路关注看下来,基本上也可以学明白七七八八。
其实真不难。
如何写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古风,基本上都有文章单独讨论过。
看书,听讲座,看视频,这就是现代人自学平仄知识的几个途径。每一个都是可以成功的,因为简单。
还有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找个老师,长期地跟随学习。因为平仄知识不复杂,但是具体到每一次创作的时候就会出现音律不协、甚至拗救的现象,还有就是诗词意境的提升,这些特殊现象有好老师的指点就容易领悟。
当然,最主要还是靠自己的积累和悟,写诗如同悟道:师傅领进门,修行看各人。
学习的也就是基本规则,要真正进步还是要靠自己在创作和赏析古诗词中去积累,去成长。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首先,教科书里有关于格律的知识点,只是没有深入介绍。
其次,像你这种中学都没认真看教科书的人,跑出来讨论古典文学分支科目,请问,你这是犯的什么毛病?
边儿去,哪凉快哪儿呆子着吧。
大家都说拿作品说话,那就拿作品说话。
《咏蛙》
池壁深三尺
春来我自矜
江湖非所愿
相与笑鲲鹏
哪,一首咏蛙献给才高九十斗,格律不通又意境超越李杜的先生们,不用谢。
《咏蛙之二》
今朝擂鼓客
日暮响金郎
立夏声如虎
秋分应自藏
我今天也难得俗一回,特意标明:现场用他人藏头原韵,以为这样就不能咏蛙了吗?
有请那位豪言壮语的爷,你出的藏头我接了,现在有劳您用自己的藏头自己的原韵再来一首,不过题目必须是《咏蛙》,不要为了个藏头把字凑到稀烂,好不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